English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998-09-23 来源:光明日报 张 敏 我有话说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有实质意义的主导资源。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运用。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支柱产业——信息产业、生命工程等方面的许多例子已经表明,他们的资本主要是创新的知识。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素质教育应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实质上也是把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自身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体现,是二者共同的灵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

既然创新是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共同本质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形成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社会环境和创新意识的社会氛围就是至关重要的。

创新,需要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为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勾勒出大概的轮廓,并为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寻找到了通途。但是,全新教育思想的形成远不是多加几门课程那样简单,它需要从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去建立自身的支点。全新的教育思想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个性、能力、研究。有个性才能有创新,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在个性和个体潜能上的挖掘和培养,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能力是知识的转化形态,能力的培养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是素质教育的真谛所在;研究是一切创新的母机,尤其是高等教育要突破教育体制的封闭结构,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学过程应渗透研究内容,学习应具有研究性质,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

创新,需要一种先进的社会文化。创新或创新意识,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创新意识的淡漠和创新能力不强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不先进,进而说明社会教育观念的沉旧与落后。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指出:要想“知道21世纪的教育是什么样子,首先要看21世纪的文化是什么样子”。中华民族是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妨碍了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先进的社会文化至少也要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民主、进取、开放。民主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健康的个体心态存在的社会基础,只有民主才能有个性,只有民主才能有平等,才能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文化社会机制,当然这种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的;进取是创新的文化动力,这种进取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进取的文化功能,是先进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开放的文化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封闭必然僵化,必然窒息创新的灵魂,只有开放才能扩大视野,才能汲取全人类的文化营养,获得不断创新的活力。

创新,需要一种健康的心理人格。在当代,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集体协作的成果和过程。因此,培养和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是进行创新活动不可忽视的新课题。当前教育界提出的提高“情商”的课题,便是其中的要义所在。所谓“情商”(EQ),全称应为“情绪智力商数”。它和“智商”(IQ)一样,指的是测定人的情绪智力水平的指标。实际上讲的是控制自我情绪,协调人际关系的水平,克服困难的意态,协作、指挥的能力。专家研究表明,一种创新活动的成功,智商因素可能占到20%到30%,情商因素要占到70%到80%。从而说明了健康的心理人格对于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健康的心理人格仍然要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协作,意志、自我。协作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意志就是保持热忱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情感;自我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认知感觉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调整人际关系和协调指挥的能力。

(作者单位:抚顺石油学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